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只會臨帖,不會轉化為創作怎麼辦?


只會臨帖,不會轉化為創作怎麼辦?趕緊收藏!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唯一門徑。無論是初學書法,
還是小有成就抑或是有建樹的書家,都離不開臨帖,離不開對傳統的的遵循和繼承。
在書法實踐中,臨摹與創作互為彼此,創作有境界的高下,臨摹也有功底的深淺,
而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才是提升書法技藝的根本所在。
臨摹與創作是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過程,即,在創作實踐中,有不斷對傳統的掌控和把握;
在臨摹過程中,有主體意識的浸透和潺入,具體做法是學習的各個階段對應地展開臨摹與創作。
王鐸所謂“一日臨帖,一日應請所”,深刻地印證了這個道理。
一、形式練習
1.訓練方法:改變原作章法,將其臨摹成斗方、扇面、立軸、中堂、對聯等樣式。
2.訓練目的:通過章法的重新建立,認識並提高單字結構,字組、行的因素的相應變化的能力。
3.步驟與要求:
(1)以某一書家的某一作品為例,盡心嚴格對臨,做到章法、字法字組、行字數、虛實關係、書寫節奏等因素儘量逼近原作。
廣告
(2)分析並掌握原作章法結構,一般規律,畫出章法分解圖。
(3)設計斗方、扇面、立軸、中堂、對聯等章法示意圖,並將原作改造臨摹成以上諸形式。
二、補白練習
1.訓練方法: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依次遮住原作的幾個字,一行以及一個段落,進行補字、補行、補段練習,
第一層次為補原作的內容,第二層次補任意內容,但必須合所遮字數。
2.訓練目的:通過補白練習強化學生對原帖筆法、結字章法的理解與掌握。
3.訓練步驟
(1)仔細觀察體會某一名帖(碑)的單字及字組構成特徵,找出一般規律。
廣告
(2)做出它們的字軸線,字組軸線及行軸線。
(3)遮住某字、字組、行及段落背臨。
(4)以非原帖(碑)內容、字、詞、句等填補所遮擋位置。
(5)檢查填補部分筆法、字組、法等因素與原作的相似度。
三、風格練習
1.訓練方法:選擇同意書家不同時期的二件作品進行風格轉化練習,
即用A帖風格臨寫B帖內容,或以B帖風格臨寫A帖內容;
選擇不同書家的作品進行風格轉化練習。即用A書家風格寫B書家某作品內容或用B書家風格書寫A書家某內容。
2.訓練目的:訓練學生對某一書家某一時期作品或某一書家整體風格的綜合理解與把握能力。
3.步驟與要求
(1)選擇某一書家如米芾不同時期作品《蜀素帖》與《苕溪帖》,
選擇不同書家如王羲之、顏真卿的作品《聖教序》與《祭侄文稿》,
進行整體風格分析,明確相互間的特點。
(2)風格轉換臨摹
(3)比較臨作與範本間的風格共性與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練習。
四、空間練習
1.訓練方法:重新構造原帖(碑)局部與整體空間。
2.訓練目的:感受並分析自主與段落,重新構造組合所形成的新的風格樣式。
廣告
3.步驟與要求
(1)將原帖(碑)分字組、分行剪開,重新拼貼,
拼貼時增大或減小字距、行距,臨摹時進行調整,儘量做到各種關係的和諧。
(2)觀察並分析臨作與原帖空間異同給人的不同的感受比較各種狀態中情調的差別。
五、提按練習
1.訓練方法:以某一經典作品為例,進行接近原作線條粗細、提筆(比原作線細)、按筆(比原作線粗)練習。
2.訓練目的:判斷、控制書寫時所使用的力量以及認識改變原有線的粗細對作品風格的影響。
3.步驟與要求
廣告
(1)用三種不同提按方式臨摹某一經典作品,觀察提按不同對作品風格的影響。
(2)用三種不同光潔度與滲水性不同的紙張進行提按轉換臨寫並加以比較。
(3)用三種不同硬度的毛筆進行提按轉換臨寫比較。
六、節奏練習
1.訓練方法:以某一經典作品為例,進行放慢、逼近、加快節奏轉換練習。
2.訓練目的:明確並理解不同的書寫節奏對作品風格的影響。
3.步驟與要求
(1)臨寫某帖節奏放慢,各段線條內部速度均放慢。
(2)臨寫某帖,逼近原帖速度,儘量不做明顯的速度改變。
(3)臨寫某帖,節奏加快,速度變化強烈。
(4)從書寫時的感覺和線條的質感兩方面檢查臨寫字跡,
找出與自己性格和內心節奏較為吻合的一種,思考其原因。
七、墨法練習
1.訓練方法:以不同的墨色臨寫同一經典作品。
2.訓練目的:認識並瞭解書法作品中墨色變化的豐富性及其對風格形成的影響。
3.步驟與要求
(1)一筆墨練習。
(2)以不同墨色書寫同一經典作品。
(3)漲墨練習。
(4)蘸墨點變化練習。

文人畫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72Ra5d.html虛幻之境 (藝術新青年微信公眾號:yishuxinqingnian) 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觀世界是什麼?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真是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嗎?哲學家和藝術家對此是抱懷疑態度的。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氣場,生生不息,變化無窮,一切都處於變化之中。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是虛幻的事實,是人類根據已經得知的知識做出的一種判斷。只有充分地意識到世界的「虛幻性」,才有 可能了解世界的實體性。中國的書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受「虛幻觀」的影響非常大,在書畫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體現。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72Ra5d.html畫外之境 與「虛幻之境」相關聯的是「畫外之境」。「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72Ra5d.html拙丑之境 美與丑,巧與拙,是誰界定的?是人為界定的,是人所認定的。中國文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對美的質疑、對巧的質疑,對拙的追求、對丑的追求,一直是中國傳統美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老子提出「大巧若拙」,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或者說技巧的痕跡過露, 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跡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72Ra5d.html蕭散之境 蕭散是中國古典美學中一個重要概念。蕭散,形容舉止、神情、風格等自然不拘束,得大自在,閒 散舒適。也形容蕭條、淒涼。如《西京雜記》:「司馬相如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唐張九齡詩:「從茲果蕭散,無事亦無營。」宋曾鞏詩:「我亦本蕭散,至此更怡然。」當作瀟洒自然解。而作為美學概念的「蕭散」,指的是精神上無拘無束,氛圍上蕭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以 蕭散著稱的詩人有陶淵明、孟浩然、王維、韋應物等;以蕭散著稱的書法家有鍾繇、褚遂良、楊凝式、宋四家等;以蕭散著稱的畫家有倪雲林、黃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等。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72Ra5d.html與蕭散之境相似的還有荒寒之境。荒,與蕭散相似,寒則體現了一種冷逸、清寒之美。中國畫多寒林圖、寒松圖、寒江圖,多雪景、硬石、枯樹、寒鴉、野鶴,主要是為了表現蕭疏寧靜、空靈幽遠的意蘊。唐代王維、張璪善畫寒林圖,開創了用水墨表現寂寥荒寒境界的先河,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善畫野林古寺、幽人逸士,進一步開拓了荒寒的畫境。李成把荒寒和平遠融為一體,極大地豐富了荒寒的美感。不獨山水,在梅蘭竹菊等文 人畫常用題材中,荒寒之境也成為一種廣泛的追求。這與文人的獨立孤傲、曠遠放逸的襟懷是相通的,與空、虛、寂、靜的禪的境界是相通的。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72Ra5d.html